美國總領事史墨客臨別演辭

美國總領事墨客臨別演辭

美國商會
二零二二年七月十一日

(中文譯文僅供參考)

一. 美國對香港的願景

美國對香港的願景非常簡單:我們支持一個穩定、繁榮的香港,享有北京在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中英聯合聲明》中承諾的高度自治。美國對港政策一以貫之,不會改變,全然不同於損害港人和香港環球中心地位的中國政府及港府的對港策略。

我們促請北京讓港人享有《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所賦予他們的自由和權利。

為免造成任何誤會,首先我要清楚指出 ─ 美國承認香港為中國的一部分。我們並不支持香港獨立。

我們只是呼籲中國政府恪守國際公約 ─ 《中英聯合聲明》中的承諾,給予當初承諾給這座城市的高度自治。

我們相信,一個強大、繁榮的香港對中國大陸、香港自身和美國都最有利;美港之間有著從貿易投資到打擊跨國罪案等眾多共同利益。

上個月,國務卿布林肯重申:「我們將外交重新置於美國對外政策的中心,以幫助我們達至美國人民及世界各地民眾所尋求的未來。」他所提到的這個未來中,「科技用於幫助人民,而非壓制人民;貿易及商務維持員工、提高收入、創造機會;普世人權受到尊重;各國免於脅迫和侵略,而人民、思想、貨品和資本可自由流動;各國可以設計自己的路徑,也可透過有效的合作達至共同目標。」

有許多地方我們基本上是意見相左的。當內地和香港官員進一步破壞香港的高度自治、受保護的權利和自由、民主機構等,我們會繼續發聲。我們會繼續要求當局為壓迫和違反承諾而負責。美國會繼續與盟友和伙伴一起支持港人。

我們的信息很簡單:我們希望香港成功,讓香港做回香港。

二. 美國政府一貫支持一國兩制和香港自治

為了讓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後能繼續繁榮、穩定,英國和中國達成了《中英聯合聲明》,一份國際協議。簽署了這份具法律效力的協議,中國需要維護香港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集會自由至少至2047年。中國同時同意維持香港司法獨立,以及在當時的法律「基本上維持不變。」

初時,「一國兩制」是一個新概念。英國和中國以真誠的努力建造了一個可行的制度,讓香港在回歸北京控制後,可以繼續蓬勃發展。

《聯合聲明》、「一國兩制」框架和基本法創造了一個法律基礎讓香港可以在1997年後繼續保持活力。

鑑於1997年回歸,美國也為香港能持續成功通過了《香港政策法》,以確保我們與香港的關係符合《聯合聲明》中承諾的「高度自治」的外交政策目標。

切記,「一國兩制」在現實中能否成功並沒有保證。但在1997年之後的多年裡,這個框架行之有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商業中心繼續興旺,使中國內地、香港的伙伴和港人都受益。在實踐中,這個制度向這地區和世界各地顯示,中國政府 ─ 如果它言出必行 ─ 是可以靈活和自信的。

與此同時,言論、集會、結社、新聞和宗教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尊重,這些自由使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受益,並成為香港發展為全球服務中心的基礎。

在1997年回歸典禮前的幾小時,時任國務卿奧爾布頼特說:「香港是亞洲經濟崛起的一顆璀璨明珠,這說法非常準確。但香港的成功並不在於它閃亮的外表,而在源於其内在的本質。記者能如實報導,立法者能講出不同意見,商人知道他們的合約受到尊重,市民知道法院是公平的,公務員對所有人負責,而不僅僅是對少數權力人士。」

尊重這些自由讓香港成為中國發展得最好的城市,也是世界各地一個耀眼榜樣。

但我們能說香港的「内在本質」仍然閃耀著光彩嗎?近年,中國一步一步地拆毁和破壞它承諾給予香港的自由和「高度自治」。

雖然現在人們更加關注《國家安全法》的實施和後果,以及中國政府近期的修改香港選舉制度,減低政府的代表性和責任。多年來,中國對香港機構的攻擊一直在持續,例如:強迫獨立傳媒關閉和監禁記者。從政人員因參加選舉而被捕。老師因講述批判性思維而被解僱。天安門屠殺成為禁忌話題。「愛國主義」已成為將改革派領袖趕出律師、教育工作者和醫護人員等專業協會的大棒。很多香港人用腳投票,離開這裡是有原因的。那些留下的人被迫自我審查。我們同意英國政府所說的,中國政府正處於持續不遵守《聯合聲明》的狀態。

我們必須記住:百萬港人上街的原因並不是要爭取獨立,而是爭取中國曾經承諾给他們的自由和自治,他們要向港府和行政長官問責,這一點並沒有變。

雖然抗議活動被阻止,社運人士和老百姓因國安法而沉默,但2019年抗議運動的根本原因沒有改變。港人想要得到所承諾的東西。

譴責「外國勢力」引起動亂和暴力,一個專制政府愛用的說法,其實只是中國政府避責和把問題歸咎於外國代罪羔羊的方法。

把香港描繪為大國博奕的一隻「棋子」是另一個逃避真相的方法。美國對香港政策幾十年如一。

我們所做的每一步只不過是回應中國政府和港府沒有兌現對香港地位的承諾,這是在國際條約中所作的承諾。

我們一貫支持《聯合聲明》向港人所承諾的根本原則。《聯合聲明》和「一國兩制」框架確保香港穩定、繁榮和充滿活力,這一直是我們政策的基石。

三. 外交接觸和美國總領事館的角色

我們關心香港,因為美國與香港未來息息相關。我們之間有廣泛的經濟和商業互動和持久的民間聯繫。我們關心香港,也是因為我們重視香港遵守國際協定及法治的至高無上。

美國與香港的長久友誼在人民之間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綻放:致力於經濟發展和教育,以及對開放和自由交流的基本尊重。

幾十年間,隨著香港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樞紐,美港關係也迅速發展。鑑於我們的緊密聯繫和香港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作用,美國一直對繁榮穩定的香港抱有濃厚的興趣。

我們關心香港,因為我們之間有深厚的聯繫。大概有七萬美國人以香港為家,正反映我們緊密的友誼,包括跨越海洋的商業聯繫、專業和教育聯繫以及家庭聯繫。

同樣,香港人定居美國追求美國夢的歷史也由來已久。據統計,多於百分之十現居美國的中國移民是來自香港。這些移民豐富了美國各地的社區。

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美國,都非常關心香港的發展。聯合國獨立專家和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也表達了這些擔憂。中國常把這些它不喜歡的意見看為「外國干預」。

由於《聯合聲明》是國際條約,再加上在香港有深厚的國際商業利益和許多外國人以香港為家,國際社會對中國在香港的行為進行監督是適當和必要的。

我們在香港的利益是清晰和長久的。我們將繼續為港人發聲,包括透過我們與香港社會各界、本地的外國盟友和伙伴的接觸。非常不幸的是香港多年來蓬勃發展,與國際的交流使之成為一個全球樞紐,贏得「亞洲國際城市」的稱譽,現在被北京以防止「外國干預」而嚴重破壞。

在香港和世界各地,北京試圖對其政策的任何批評禁聲,無論這些批評來自何地或何人。不久之前,港人可以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意見。但現在,對中國政府的批評會被視為煽動和異見,可因「不愛國」而受到懲罰。

不單只個人和傳媒被禁聲,中國政府更嘗試阻止外交員表達其政府的觀點。這做法與中國在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中的義務不符。例行的外交活動被標籤為「干預」,外交官進行日常公務更被國安法威嚇。強大的國家是不會害怕異見的。交換意見不是勾結,參與活動更非干預,握手並非「幕後黑手」。香港曾成功因為它擁抱開放和透明,而非意識形態偏執和群體思維。

四. 削弱權利和自由會損害營商氣候

請緊記,香港之所以成為世界其中一個最富有和高度發展的城市正正因為它堅持原則和實踐。不過,這些 ─ 如透明度、多元化和尊重法治 ─ 等都正受威脅。

在美國,我們看到一個開放的社會最能吸引人才和投資,具有再造空間,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植根於我們的民主機制,使我們可以面對各種挑戰。對於美國商界來說,香港是一個重要的區域和環球商業中心,這個城市保持其國際商業和金融中心,與我們利益攸關。近1300家美國公司在這裡營運,跨國公司將地區總部設在香港的,以美國居首。

2021年,香港對美國的出口總值達41億美元,美港貿易順差為259億美元。

在香港,美國佔非本地企業家人數的14%,僅遜於來自內地的企業家。如今,這些吸引如此大量的美國資金和人才來到香港的因素卻面臨質疑。沒有一個國際商業中心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在政治環境方面經歷了如此巨大的滑坡。在香港,做生意所要面臨的風險直接因為國安法的實施而增加,同時新增加的威脅還包括其他方面 ─ 如數據隱私、透明度以及獲取關鍵商業信息的渠道等。

由於上述這些原因,拜登政府去年對於已經在香港運營或者正在考慮來香港發展的美國公司發出營商忠告。

這個基於事實對於香港營商環境變化的評估,給予商業機構所需的資訊,使他們因應過去幾年裡出現的變化以及它們對於人員配置,營運及財務利益所造成的潛在風險做出明智的選擇。國務卿布林肯在近來的一次演講中清楚地闡明:「我們相信 ─ 而且我們期望商業界能夠明白 ─ 進入中國市場的代價不應該用我們的核心價值、長期的競爭及技術優勢來交換。我們指望著商界追求負責任的發展、清醒地評估風險,和我們共同保衛並加強國家安全。」

商業行為需要法治、獨立的司法、資訊的自由暢通和數據的安全性。

法治社會不能隨意而為,例如法例只適用於某些情况而不是所有情况。要香港保持其獨特的經濟和金融系統,但同時貶低這個社會的政治團體是不可行的辦法。遏制政治和社會自由,中國肯定會失去令香港得以發展成為全球服務業中心的决定因素。中國政府不能兩者兼得。

五. 國安法的錯誤斷言

中國政府2020年6月在香港實行國安法,極大地削弱了這個城市的自治。

國安法的實施是中國政府根本的自我懷疑最明顯的標記。一個負責任、具有民意基礎的政府不會用恐嚇、故意的模棱兩可和專制的司法程序來統治它的人民。

當時中國一位高級官員說國安法只會針對「極少數的嚴重威脅到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國安法通過模糊定義「國家安全」來營造一種令人恐懼和脅迫的氛圍,致使香港政府逮捕拘留100多名社運人士、反對派人士及普通市民。國安法的應用廣泛、粗暴,具寒蟬效應。

香港市民僅僅由於參與和平示威、試圖安排一個政治初選,在臉書上貼個人意見、在房子外面掛個橫幅、甚至寫個兒童畫本就要面臨刑罰。

中國政府反駁說,美國和其它外國政府也都有國安法。這個反駁完全錯位:問題不在於國安法是否合適,而是立法、實施和落實這樣一個法律的過程、內容及上下文是否恰當。

國安法的實施,使香港市民無法保證得到起碼的公正審訊,偏離了既有的司法程序。2020年實施的國安法,不是由香港的立法機構按照這個城市高度自治自行立法 ─ 如2003年,而是北京強加給香港的。

真正的愛國是贏得自由意志人民,而不是徒勞地將愛國主義立法或者自上而下的忠誠。

六. 政治改革

正如國安法給法治帶來的損害,北京在改變香港選舉制度時全然放棄民主進程,同樣給香港未來的管治帶來憂慮。

2019年11月,香港市民做出一個清晰的裁決:將近三百萬香港市民出來投票 ─ 超過70%的登記選民 ─ 把452個席位中的388個席位投給了泛民候選人,再次大聲、清晰地表達這個城市大多數市民的擔憂。這也是為什麼幾百萬市民走上街頭的原因。但是,中國政府再次拒絕聆聽。從那刻起,中國政府就再也不讓香港舉行自由和公平的選舉,因為它知道香港市民不支持國安法,也不支持對不同聲音的自由表述所進行的任何形式打壓。

中國政府非但不面對香港市民的擔憂,反而箝制那些代表民意的組織。這種做法與一國兩制的精神相抵觸,破壞了一直以來令香港得以發展和成功的治理模式。

中國政府在特首選舉委員會裡塞滿了親中的忠誠者。即便如此,特首選舉只允許有一個候選人,使得選舉成為沒有競爭的假選舉。我們G7成員國嚴重關切香港選舉制度的改變。中國政府在香港的選舉委員會內委任更多的非選舉成員,在篩選過程中大幅削減合資格投票人參與,與香港基本法設立的普選目標背道而馳。

中國政府亦削減了立法會的直選名額,立法會充斥委任議員,拒絕讓香港市民自己投票選出立法會內超過3/4的議席。中國政府憑著模糊定義何為愛國者和忠誠者取消由民主選舉產生的區議員資格,企圖完全無視選舉結果。在這種情況下,2021年12月19日的立法會選舉投票率低,並不代表香港民意。

立法者不是向港人負責而是向北京官員負責,這個模式嚴重地限制了善治和問責。香港政府不應該試圖讓異見者閉嘴,他們應該讓民主機制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那就是提供一個和平的互動辯論平台。

這些是《聯合聲明》,基本法及一國兩制框架的條款;也是香港作為一個繁榮的國際中心及發展的燈塔得以繼續繁榮的模式。

七. 結論

在北京的承諾和實際行動之間,存在尖銳和日漸加大的鴻溝。

當江澤民先生說:「香港回歸後,中國政府將毫不動搖貫徹一國兩制的基本政策、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保持香港原有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我們相信中國政府有誠意履行1997年做出的承諾。

現在越來越明顯北京已決定不兌現它曾許下的諾言,也不再想兌現《聯合聲明》,亦不再支持一國兩制。

正如國務卿布林肯最近說的:「我們將繼續為此發聲,呼籲改變 ─ 這不是和中國搞對抗,僅僅是為和平、安全、人的尊嚴挺身而出。」

可是,一個真正穩定繁榮的香港仍舊觸手可及。

我們敦促北京,重新建立他們承諾給港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來達成真正的穩定。

我們敦促北京收回他們施加於港人身上種種公開和微妙的壓力,令他們背井離鄉、自我審查、退出公民社會生活。我們敦促北京允許香港市民繼續行使令香港繁榮數十載、屬於他們的權利。

美國將繼續和香港市民站在一起,支持《聯合聲明》所承諾的高度自治,以及使香港受益多年的一國兩制的初衷。

讓我們基於共同的願望,建立一個開放,穩定和繁榮的香港。

謝謝。